10月2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公管学院”)成功举办“公管学院·学术茶座系列活动第7期”暨“‘雁栖学园’系列学术沙龙第12期”。本次活动特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赵祥辉担任主讲人,聚焦“研究生的学术修炼与问题寻觅”主题分享个体学术经验,公管学院徐艳茹副教授担任主持人,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协办。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250余人参与。参与者涵盖高等教育学、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学等多个专业,现场学术交流氛围热烈。
活动伊始,徐艳茹对赵祥辉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赵祥辉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视野备受学界认可。此次分享为研究生群体搭建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师生们能从中汲取学术成长的实用经验。
讲座中,赵祥辉以“学术修炼”与“问题寻觅”为核心,结合自身读博及科研经历,从四个维度展开深度分享。首先,他强调研究生与学科关系建构的重要性,引用杨振宁、韦伯、潘懋元等学者的观点,指出“与学科的关系决定在学科中的成就”,并结合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剖析教育学、公共管理等“软学科”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特质,建议研究生深入剖析自身学科,挖掘“在场性”研究优势——如教育学研究者可直接观察高等教育改革、院系调整等现实议题,为学术探究注入动力。
其次,在研究领域锚定层面,赵祥辉引入刘云杉教授所言的“猎手与猎物”“农夫与田地”两种研究路径隐喻,建议研究生阶段优先选择“深耕单一领域、融合多方法理论”的“农夫式”路径,打造专属学术标签。以高等教育学为例,他给出三大领域选择标准:贴近学生群体以调动在场经验、有成熟理论支撑以调用跨学科资源、有大量经验性研究以支撑论证,并推荐教育社会学、学生学习研究、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三大适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同时,他分享了自身从“研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领域锁定过程,强调“将自己作为研究方法”的价值。
针对“打造研究链条”这一核心环节,赵祥辉详细拆解“输入-反思-输出”全流程。输入层面,他建议通过“规律性阅读+讲座学习”积累知识,分享自己用WizNote软件记录3780条文献(含373本书、1622篇论文)的经验,强调人文社科领域经典著作的重要性,给出“关注作者背景与学术脉络、标注页码、撰写评点”等读书技巧,同时建议通过大量听讲座学习报告逻辑与观点提炼。反思层面,他以自身撰写2000余条微博学术反思为例,鼓励研究生将日常观察、情绪体验转化为反思素材,构建“反思性学术生活”。输出层面,他聚焦研究问题提出,指出研究问题是“现象-困惑-疑问-理论议题”的四层深化,通过“博士生论文发表制度”案例演示问题提炼过程,并给出“三步走”提出策略:前期大量输入酝酿、结合学术史与现实定位问题、多渠道修订完善。此外,他还从理论性、量化、质性、历史、比较、案例六种研究类型,分享不同类型研究的评价标准与实践案例。
最后,赵祥辉坦诚分享自身读博期间的心态波动历程,从开学典礼的豪情满怀,到因课程汇报被批评的自我怀疑,再到逐步突破发表瓶颈、完成博士论文的成长,指出“心态波动是常态”,建议研究生通过“建立学术兴趣、强化元认知、坚持反思写作”养护研究心态,还分享了疫情期间组织线上学术沙龙、宿舍学术讨论等“自主构建学术交流圈”的方法,为资源有限的研究生提供“自救”思路。
互动环节,线上线下师生踊跃提问,围绕“热门选题与兴趣选题的平衡”“从‘用理论解释观点’到‘构建理论框架’的突破路径”“博士大论文与小论文的关系”“公共管理与教育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赵祥辉博士后结合自身经历逐一解答,强调“围绕研究领域去探讨热点议题”“通过发现理论张力、整合多理论、直面新问题实现理论突破”“前期小论文铺垫大论文方向,后期围绕大论文拓展小论文”,徐艳茹也补充分享“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在满足毕业要求基础上回归兴趣”,并强调交叉学科研究的“问题导向”原则,建议师生“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选择适配的理论与方法”。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交流中圆满落幕。赵祥辉的分享深入浅出,既有对学科认同、领域锚定等理论层面的深刻剖析,也提供了打造研究链条、寻觅研究问题等极具操作性的“行动指南”,其坦诚的心态历程分享更是引发了广泛共鸣。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为正处于学术探索关键期的研究生们指明了修炼路径,有效缓解了学术成长中的迷茫与焦虑。
作为国科大公管学院品牌学术活动,“学术茶座”与“雁栖学园”系列沙龙以服务师生学术成长为核心。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再次彰显了其作为跨校、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的价值。未来,学院将继续聚焦学术前沿与研究生核心需求,邀请更多杰出学者分享真知灼见,持续为培养高水平学术人才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