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02.jpg

不忘初心,脱贫攻坚,MPA校友在行动——解读这位基层“90后”扶贫办主任的“脱贫经”

  • 发布者: 殷宗萍
  • 创建时间: 2022-06-09
  • 4870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有8亿多人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扶贫干部的身影。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2020级MPA学生门大威就是其中一位”90后“扶贫干部。今日转发北京扶贫《【人物】无奋斗,不青春 ——解读这位基层“90后”扶贫办主任的“脱贫经”》,让我们跟随门大威的扶贫脚步,感受MPA校友扶贫路上的心路历程。

  2017年7月,22岁的门大威大学毕业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成为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寨里河镇的扶贫办主任,从此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初到基层的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既然身在基层,就是必须为百姓服务,响应党中央号召,助贫困户早日脱贫就是我最应该做的事。”

  就这样,刚参加工作的门大威毅然投身到精准扶贫工作中。三年实践,一千多个日夜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脱贫攻坚无小事”,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不平凡的事业与征程。


门大威到田间地头对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

心里一本“民生账”

       “寨里河镇辖53个村,有贫困户743户,1176人,已全部稳定脱贫。”提起自己所在镇的贫困户情况和相关数据,门大威滔滔不绝。

  “我大学时读的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名基层扶贫战线上的践行者,我深知精准数据对推进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想要更好地开展工作,就必须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全都记在我的扶贫笔记本上。”门大威说,这样的本子他有10多本。

  全面掌握各项扶贫工作数据是精准扶贫的基础,而走家串户核对数据是基本功。在门大威看来,贫困户的事无小事,一定要到村庄农户家去实地看一看、问一问,到田间地头去瞧一瞧、聊一聊。

  白加黑、5+2已是这位“90”后小伙的工作常态。这几年,门大威基本没休过周末,利用原本正常休息时间,走遍了全镇743户贫困户。他坐在贫困户身边,用“拉家常”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贫困户讲解、梳理政策。从此,他走进了贫困户的家门,走入了贫困户的生活,更住进了贫困户的心里。

  扶贫产业是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关键。而项目收益的高低、项目收益能否如期让群众受益,则是项目管理的关键。

  “寨里河镇目前共有扶贫项目20个,每个项目的档案都是我一点点完善起来的。理清项目档案后,还需密切关注每个项目的实施情况,比如扶贫大棚项目是否正常运转、项目设施维护是否到位等等。” 门大威说,如今全镇的扶贫项目都发展良好,每年收益可达120余万元,带动全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005元。

  在工作实践中,经过实践总结,门大威创新总结了扶贫项目档案管理“七个一”工作法,充分发挥扶贫项目档案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作用,保证了扶贫项目“有轨可依,有迹可循,并作为典型样板在全市推介。

紧绷一根“民生弦”

  “扶贫工作尤其需要用心、用情去做,需要竭尽所能关爱关心每一位贫困户,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门大威说。

  今年夏季,贫困户武玉芳的院墙被一场暴雨冲毁,接到消息后,门大威冒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根据现场实况,他迅速在一小时内联系施工队设计好重建方案,雨停三小时后坍塌的院墙已完成了修复重建。

  针对贫困户最关切的住房、饮水、改厕等问题,2020年3月,门大威和镇扶贫办的同事们到村到户,进行逐一走访、摸排,采取入户核查、外围调查、信息核对等多种方式,严格按照特别困难贫困户标准进行核查,“把脉会诊”,做到情况清、底子明,捋清了贫困户住房、饮水、改厕现状和提升点,并建立起台账,积极与各行业部门做好对接切实落实到位。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在陡崖村贫困户赵法宽敞明亮的新房中,赵法从扶贫干部手中接过床铺被盖等生活用品时激动地说。3月22日,陡崖村贫困户赵法家因电路老化失火,房屋几乎完全烧毁,所幸无人员伤亡。但家中财物全部损失,门大威第一时间赶到其家中进行应急安置,帮助其联系保险出险赔付,组织救助帮扶,送去床铺被盖等生活用品,并立即进行危房改造。两周后,赵法的新房全部完成重建。

  将好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将党的温暖送到贫困户的心坎里。近年来,门大威和同事们将全镇239户贫困户的自来水站杆进行保温处理,确保群众在数九寒天也能用上自来水;对贫困户居住环境进行提升,共计为66户住房吊天棚,为187户贫困户修缮院墙门窗,进一步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

  一桩桩、一件件,群众都看在眼里。有贫困户感激地说:“墙上就是有一道裂缝,扶贫办的同志都放在心上,都会第一时间过来给我们修好。”

钻研一门“民生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充分发挥专业所学和自身优势,门大威以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为重点,以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为方向,全力推动当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以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打造村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门大威到实验基地查看扶贫大姜长势

  “大姜是这里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技术跟不上,当地大姜产量一直较低。”对此,门大威积极对接科研院校,推广生姜高效栽培技术,建设科技扶贫试验田,进行对照试验。

  “我特意将试验田设在村头,这样能更直观地向当地农户展示试验过程,扩大新技术的推广受益面。”门大威说。早晨,天刚蒙蒙亮,门大威就会到试验田查看大姜的长势,从发芽、幼苗、旺盛生长、收获,他都认真记录观察着,日复一日,不辞辛劳。

  2019年,试验田实现生姜亩产12000斤,每亩节省成本500余元,实现每亩增加经济收入3000余元。村民们也因此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纷纷笑开了怀。

  科技扶贫硕果初现,紧接着,门大威又协助镇政府促成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青年筑梦红色之旅实践基地”、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调研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寨里河镇相继挂牌运行。同时,协调开展校镇企合作,引进专家团队入驻,发展“无土栽培技术”等高效农业技术,让高效科技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饭碗”,更大地发挥了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一名一线扶贫干部,特别是青年扶贫干部,我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门大威说,“青年扶贫干部要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雄心,要有‘后先不与时花竟,自吐霜中一段香’的定力,更要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韧劲,同人民一起梦想,同人民一起奋斗,在平凡中创造不凡!”

本文转载自中国扶贫《【人物】无奋斗,不青春 ——解读这位基层“90后”扶贫办主任的“脱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