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技事业的巨大进步,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既善于领导革命,也善于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回顾总结党领导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中,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学习党领导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实践探索、科技战略的历史演进中,深刻领会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学习党史的目标任务包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明理是增信的前提,是崇德的导向,是力行的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百年探索和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迪。
科技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史明理,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科技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技事业的巨大进步,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既善于领导革命,也善于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领导的科技实践活动,起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开展红军迫切需要的军医、军工和无线电通信等技术工作,各苏区普遍开办医院、兵工厂、卫生学校、农业学校、无线电训练班等。由于创业维艰、战事倥偬,此时的科技事业有着临时性、应急性、因陋就简的特征。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科技事业进入系统性探索阶段。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指出,要“开办实用科学研究所,以发展工业、植物、土木工程、动物、化学、地质等的科学研究,造就科学人才,以供应发展国防经济之需要”。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大力提倡学习科学知识,鼓励科学研究。由于环境相对稳定和奔赴而来的科技人员较多,党中央于1939年在延安建立了自然科学研究院。边区科技事业在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力。1943年,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在陕甘宁边区发表演说时感叹道:“自从有了共产党,有了毛主席,中国就有办法了,中国就不会亡了。”到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科技事业继续发展,科技工作“更有系统和规划,原来临时性、应急性的工作逐渐转变为一项长期的、稳定的工作”。
1956年,在抗美援朝和“三大改造”结束后,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同时,大规模发展科技事业,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6年,我国决定实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高技术研究进入了多领域协同的联合攻关阶段。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后,在继续实施“863”计划的同时,1997年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998年6月,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回顾党领导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学史明理,就是要在百年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探索进程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在回顾总结党领导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中,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开辟了自主创新道路。党对科技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深刻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和科技人才的关键作用。正是在边区工业建设的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提出了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远大理想。延安时期的成功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发展自成体系的科技事业做好了准备。1949年11月,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和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播下的科学种子终于萌发出幼苗。
新中国成立之初,科技基础十分薄弱。1954年6月,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6年4月,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由周恩来、聂荣臻等领导牵头,成立了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调整了科研力量和机构设置,确立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很快有了中国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生产出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拖拉机,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先后爆炸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自行设计建造第一座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等。1964年,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1965年国内需要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
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我国航空工业在苏联援助下,1951年起步,1956年就造出了高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跻身于世界少数能造喷气式飞机的国家行列。苏联专家撤走后,我国导弹研制人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1960年底,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1999年,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和“神威”计算机问世,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思想影响,已有一定技术积累的“运十”大飞机、红旗轿车、光刻机等一批高精尖项目下马,贻误了相关产业升级的时机,也增加了路径依赖和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风险。鉴于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等问题,2006年,党中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逐步将科技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推动我国科技实力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深空探测等前沿领域开始成为引领者,正在加快步伐迈向科技强国。
从毛泽东同志号召“向科学进军”,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同志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纵观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节点,党中央始终把握我国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适时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并不断推高科技事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位置。
学习党领导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感受党对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的深切关怀
学史明理,就是要通过学习党领导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感受到党对人民的挚爱与深情,对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的深切关怀,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深入领会和贯彻“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思想,把握创新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科技治理规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做为人民服务的科研人员。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共中央和各边区政府制订了一系列致力于改善人们生活的科技政策,科技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对自然科学和相关技术的研究,加速了边区科技事业的发展。在中共中央科技政策的指引下,科技人员提出并指导推广了兴修水利、增施肥料、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农业新技术,如用马兰草解决造纸的原料问题、用硅酸盐制造硫酸和炸药、从植物油中提炼煤油、汽油的代用品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建立了纺织、造纸、兵工、机器制造、炼铁、制革、被服、火柴、肥皂、玻璃、制鞋及基本化学工业等,极大地促进了边区的工农业生产,改善了边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先后创办了中央医院、边区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八路军野战医院等50多个医疗卫生单位,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打破宗派主义”,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极大改善了军队的医疗工作水平和群众的卫生健康水平。
科技人员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载体,又是科技实践活动的主体。1939年12月,中共发出由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明确提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在陕甘宁边区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对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给予了适当的优待和照顾。如,1941年1月书记处批准,决定当年给文化技术干部另做干部服装,增加津贴1/3;伙食则另办小厨房,增加菜金5元;对文艺作家,另发12元的纸张费。党中央还大胆培养、关心和优待知识分子。时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同志说,“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抢知识分子”,最终“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汇集了化工、机械、地质、医药、农林等方面科技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62年3月,周恩来同志在《论知识分子问题》报告中,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发挥科学和科学家的作用,使知识分子受到很大鼓舞。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中苏关系破裂等境况,老一辈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了研制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籼型杂交水稻、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等彪炳史册的科技成就,树立起科技界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丰碑。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不仅国防科技业绩显著,民用科技也有突破。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铁路,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是当时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经过改造的宝成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曾经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疟疾、鼠疫等疾病,均得到有效防治。197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功提取出一种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于2001年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荣膺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全社会培育崇尚科学的创新文化。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切实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同时,保证人民群众生活少受影响、社会秩序总体正常。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抢建方舱医院、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从党领导科技事业的实践探索中深刻领会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学史明理,就是要从党领导科技事业的实践探索、科技战略的历史演进中,深刻领会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从世界文明史来看,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1941年,朱德同志在《把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一文中指出:“现在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抗战建国过程中,不论是要取得抗战胜利,或者建国的成功,都有赖于科学。”并号召科技人员“确确实实把自然科学的学识,与我们祖国的土壤和资源结合起来,以科学方面的胜利来争取抗战建国的胜利”。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包括全国知识分子在内的爱国分子团结起来,为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华罗庚、郭永怀、叶笃正、庄逢甘等远在海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克服困难,纷纷归国。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
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四个现代化”正式成为党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战略目标。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发表讲话,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8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此后,党中央采取恢复高考和研究生的考试、恢复学术职称、实施国家津贴、制定全国学科发展规划、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推动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研发积极性,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工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功突破了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转基因抗虫棉、移动通信、高速铁路等关键产业技术,充分发挥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展开,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四个面向”、新型举国体制等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探索实践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路径,拓展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党史、开新局,就要更加坚定“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国之大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弘扬勇闯国际前沿的科学精神,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本文转自《人民论坛》(2021年第23期44-47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