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教峰 王光辉:科技强国丨奋力谱写科技现代化新华章

  • 发布者: 徐崇
  • 创建时间: 2023-02-11
  • 1877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支撑。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并专章擘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新蓝图,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二十大赋予新时代科技现代化的新使命,需要紧盯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部署,深刻认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新环境和时代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科技强国建设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重点、新的战略举措,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奋力谱写科技发展新华章。

深刻认识国际国内新环境和时代发展新要求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与世纪疫情交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此,需要深刻认识科技发展新趋势,深入研判全球科技新局势,深度分析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

  一是深刻认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新特点。

  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文明的基石,也是决定世界经济政治大格局的关键因素。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已经发生了5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革命性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可能在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物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深空及深海探测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孕育重大突破,在解决基础性、公共性等科技问题过程中也将取得重要突破。

  科技革命带动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传统产业得到革命性重塑,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未来产业孕育发展。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飞速发展;能源、材料、先进制造等新兴技术助推全球相关领域产业革命加速兴起;生命健康和医疗卫生新技术新方法加速走向临床应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也加快了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

  在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发达国家创新优势依然明显,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成为新技术革命重塑全球创新格局的重大特征。我国必须准确研判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高度聚焦世界科技最前沿,直面我国科技发展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科学规划科技强国建设路径。

  二是深刻认识国际竞争的新变化新特征。

  人类社会处在重要历史转折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塑、国际分工体系调整重构全球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国关系、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性和特殊复杂性。

  技术创新能力比拼是影响国际竞争关系的关键因素,科技竞争也将长期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新焦点。未来,国际科技竞争将主要体现在新兴基础和前沿技术、技术平台和标准、人员交流以及重点领域科技合作等方面。同时,全球科技版图将出现碎片化现象,全球科技格局也将逐渐呈现集团化、区域化、联盟化特征。

  面对风险挑战,亟需加强科技领域前瞻研判,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提升对外部压力的应对能力,加强对科技领域多年沉淀问题和新暴露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是深刻认识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

  我国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在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促进发展方面,我国科技创新总体能力还不足以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

  在促进科技发展方面,我国基础研究短板突出、重大原创成果仍然缺乏;基础技术领域核心装备严重受制于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严重;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可观,但仍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

  在科技促进发展方面,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区域发展极化、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收入差距、碳达峰碳中和等问题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准确把握建设科技强国新的战略任务

  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并明确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等建设科技强国相关新的战略任务。

  一是准确把握“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新的战略任务。

  新的战略任务明确了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强调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创新力量的定位布局和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明确了要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完善区域创新布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明确了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创新文化、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二是准确把握“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的战略任务。

  新的战略任务明确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坚持“四个面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明确了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是准确把握“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新的战略任务。

  新的战略任务明确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明确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明确了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准确把握建设科技强国新的战略重点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推进源头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两链”融合发展、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优化四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准确把握相关战略重点,要通过建新改旧、优化布局、强化联合、创新机制,着力破解创新资源分散、创新效率低下等难题;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用,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明确国家实验室职责定位,与现有力量形成差异化、互补性布局;建立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机制,提高体系化创新能力等。

  持续优化区域创新布局。要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准确把握相关战略重点,需统筹布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集聚引领功能,支持开展先行先试改革;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区域创新高地等。此外,还要结合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形成国际比较优势。

  大力推进源头科技创新。要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准确把握相关战略重点,要通过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的制定实施,大力推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原始创新等源头科技创新;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形成能写入教科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加速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强化对技术问题的认识功能和对新技术的预见功能,解决一批产业发展的底层技术科学问题等。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准确把握相关战略重点,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加强事关长远发展“心腹之患”问题的相关战略性技术储备;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通过“点”上的有效突破,将现存的“卡脖子”环节逐个攻克,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等。

  深化“两链”融合发展。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准确把握相关战略重点,要大力发展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创新链一体化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中攻克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技术瓶颈,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鼓励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强化技术示范应用和工业基础数据积累,建立基于应用大数据的正向研发模式,贯通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等。

  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准确把握相关战略重点,要明确不同类型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培养重点。建立健全发现、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的体制机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问题,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团队遴选机制。切实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培养、造就、使用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要完善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等。

准确把握建设科技强国新的战略举措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明确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并提出培育创新文化;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新要求。对此,需要准确把握这些新的战略举措及其内涵。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深化科技评价激励机制,完善自由探索和任务导向的分类评价制度;转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增长模式,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创新知识产权运营方式;需要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等。

  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如深化以人为本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收入分配机制等;需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相关制度等。

  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环境。要营造机会均等、学术民主、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弘扬科学家精神,重塑科研价值观;倡导崇尚理性、尊重知识、勇于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良好氛围;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等。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以全球视野谋划拓展创新合作网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开放创新生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治理,扩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等。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我国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来源:《经济》杂志2023年1-2月刊封面文章: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