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经费投入、项目组织、环境保障四个方面加快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制度体系,为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保障。
建立以人才质量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制度。优秀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是强化我国基础研究能力的基本保障。基础研究依赖于思想的创造性,需要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甘于寂寞、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但是,我国基础学科教育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人才的创新思维难以激发。我们需要以提升基础研究人才质量为目标建立健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制度。一是将科学教育纳入跨机构、跨部门的重大战略规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强化科学教育在人才教育中的作用,确立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素养的培养,引导青少年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二是完善基础学科专业的招生选拔机制。创新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小班化、导师制等培养模式,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为基础学科储备人才。三是建立符合基础研究活动需求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提高基础学科生均经费、增设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构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稳定投入机制。同时,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项目”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在重大科技活动实践中培养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
建立多元导向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制度。基础研究投资周期长、研究难度大,更加需要稳定、持续的经费支持。科技进步法中规定国家财政建立稳定支持基础研究的投入机制,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但是,关于保障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投入强度和促进多元化投入方式等方面还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尚未形成稳定的支持基础研究的制度。我们需要以实现基础研究经费多元投入为目标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投入制度。一是建立中期财政科技预算规划机制,保障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中基础研究经费稳定增长。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科技前瞻布局,统筹考虑基础研究科技项目、科研机构、基地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向资金需求,建立中期财政预算与年度预算相衔接、以中期预算约束年度预算的制度安排,保持基础研究投入的稳定增长。二是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化财政科技支出的科技创新导向,地方政府的科技投入以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比例应根据不同情况在考核中适当要求。部分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省(区、市)自然科学基金,建设地方实验室、创新平台等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三是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基础研究的畅通渠道。从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充分激发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活动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直接捐助或成立基金,支持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基础研究。
建立效率导向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制度。科技竞争逐渐向基础前沿前移,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愈加紧密,我国基础研究不仅要实现前瞻性和引领型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而且要为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源头支撑。随着基础研究范畴的拓展,基础研究的组织管理愈加复杂,不仅包括以自由探索为目的的纯基础研究活动,也包括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活动和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活动。因此,我们需要以提升基础研究组织效率为目标建立健全基础研究项目组织制度。一是建立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科学问题常态化凝练机制。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实验室等机构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引领作用,从学科前沿、科技态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等长远需求和战略全局出发,持续开展科学问题的凝练。二是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选题机制。除了以自由探索为主的自下而上的项目申请外,加强对前瞻性基础研究、前沿引领技术、战略高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探索实施推荐申请机制,支持信誉良好的专家、机构或管理人员等直接推荐基础研究项目,让有想法有能力、勇于创新的科学家能够得到支持。三是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科研团队。以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为主要着力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资助方式由“支持项目”向“支持团队”转变,为基础研究人才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和保障,使科研团队逐步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形成自有能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
建立动力导向的基础研究环境保障制度。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赋能,加强对基础研究活动的服务保障,让真正致力于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可以心无旁骛做研究。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环境改善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改革举措,但还未能有效落地,导致科研人员缺乏从事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的意愿。因此,我们需要以激发基础研究人才研究动力为目标建立健全基础研究环境保障制度。一是完善基础研究项目和人才评价机制。遵循基础研究规律,从取得基础研究突破需要的资助机制和人才管理机制出发,健全基础研究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落实基础研究人才长周期评价机制。二是建立宽容失败的基础研究环境。基础研究往往路径不清楚、方法不确定、失败率较高,需要在全社会营造自由宽松、宽容失败的环境,使基础研究人才可以大胆探索、潜心研究。三是加快基础研究人才的收入构成改革。调整基础研究人才基本保障和绩效比例,稳定支持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队伍,使科研人员可以长期潜心研究重大问题。四是强化对基础研究人才的生活保障。加强人文关怀,对基础研究人才尤其是处于科研生涯早期的青年人才,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生活方面解决其后顾之忧,调动他们从事基础研究的积极性。
来源:光明日报(2023年06月26日06版)原文链接:https://news.gmw.cn/2023-06/26/content_36651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