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基础研究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科研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前沿科技迅速崛起,推动全球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和人类生活方式深刻调整。由于新兴科技的全球性和普遍适用性以及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科技发展需求,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和紧密合作。因此,加强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建设不仅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响应,更是实现推进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将进一步促进人才的交流、科学的突破、技术的融合和创新的协同,将为全球科技共同体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在科技创新开放的进程中,我们面对一个日益复杂和充满挑战的国际环境。随着各国对科技领域的重视日益加深,科技竞争的激烈程度亦随之上升。这种竞争态势可能增加国际科技合作的难度,并对合作的整体氛围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已成为普遍现象,一些国家不断加重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对科技产品的跨国流动施加管制。这种做法不仅对全球贸易自由化构成了阻碍,也导致科技资源的全球流动受到限制,影响国际科技合作的有效展开,对我国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此外,一些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科技合作施加额外限制,这无疑为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添了难度。当前某些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开始了“泛安全化”倾向,通过教育和资源供给来培养科研安全意识的文化,可能会对科研自由和创新精神造成抑制,进而影响到我国科技创新开放的整体环境和效果。
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必须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这要求我们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策略,坚持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以开放的心态和行动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明确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技术民族主义以及科技霸权行为,致力于促进科技产品的自由流通和科学知识的开放共享。通过建立更加紧密的国际科技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实现互惠共赢。加强国际知识产权和新兴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维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共同制定技术标准,推动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另一方面在于为人才引进、培养、发挥作用与顺畅有序流动营造良好环境。需瞄准科研人员的现实关切,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持续扩大和深化与国外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我国科技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促进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加大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参与并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健全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合作的政策环境,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完善我国科研人员到国际科技组织任职制度。进一步优化外资投资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外资在华开展科技投资提供便利和保障。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全球优秀科学家在我国创新生态中展开深入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推动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开放也需要维护科技安全,在开放环境中筑牢安全底线。在推动科技创新开放的同时,亟须开展国际交流对话,建立战略互信,并通过加强国际科技安全合作来共同应对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
原文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09月09),链接: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4-09/09/nw.D110000xxsb_20240909_2-A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