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新日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提升消费结构。笔者认为,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在传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和需要内在统一“原理的基础上,运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将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思路和政策取向,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置于首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生产和服务供给体系的总体水平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变化,还存在一些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满足中高端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我国扩大内需的潜力是巨大的,商品零售额位居世界前列且仍在稳步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居民更加关注健康、安全、卫生等生活品质方面的需求。此时,尤其需要多维度施策,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在稳预期和增活力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充分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推动实现需求和供给的动态平衡,把内需潜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绩。全方位扩大内需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是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长期战略。抓好这个长期战略,对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不仅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有助于补上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的短板,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为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蓄势赋能,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助力消费升级空间拓展
知识产权能够有效助力拓展居民消费升级空间。新技术的发明和新产品的诞生,足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其创造的巨大的市场需求或激发的潜在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提振和引导消费的内生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当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时,将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从而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的不断涌现,满足国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新科技和新产品也将催生更多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2024年开始实施的”两新”政策(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日换新)对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绿色转型、改善民生起到了显著的牵引作用,带动设备制造和消费品行业生产快速增长。因此,应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精深加工度,蹄疾步稳推进国产替代工程,加大对民营企业研发和国内产品首购首用的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职能,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覆盖面,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混合质押和保险,放大资金撬动效应,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设备更新的融资成本,支持企业增强产品迭代升级能力。
挖掘消费潜力,通过消费品以日换新,提升居民换新意愿,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从而促成以消费升级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引领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近年来,一些国内企业将消费者偏好纳入开放式创新的过程,通过社交媒体与消费者互动,瞄准市场需求开展知识产权布局,进而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通过持续创新带来持续收益,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应进一步放大需求与创新在互动中螺旋升级的正反馈效应,通过建设区域性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培育专业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数据产权、数据流通传输、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为居民消费升级和数字文化消费的持续增长夯实制度基础。
助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知识产权能够助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全方位扩大内需的关键。当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拉动内需的增长。
近年来,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商标法、专利法适时进行了修改,为知识产权保护筑牢了法治根基。知识产权已成为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标配”,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可以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助力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让创新创意成果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充分流转、有效转化。
一方面,应加快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修改论证,探索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领域审查标准,进一步畅通国内市场,减少区域壁垒。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针对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全域监管技术,建立供方信誉评价和需方信用评价机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大保护力度,发展一批中华老字号和传统文化品牌,培育一批享誉世界的国货品牌,为国货潮牌打开市场空间。
助力激发文化消费潜力
近年来,文化IP的开发和运营助力一批中小城市”出圈”,居民在教育、旅游、文化娱乐、医疗康养等领域的支出快速增长,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获得高成长机遇,线上线下不同维度的空间消费媒介、文化消费市场呈现出精细化发展趋势,由此带动企业不断谋求业态和模式创新,在活化文化资源过程中实现资产增值。
一方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老日小区改造、危旧房屋和管网改造、社区适老化改造,挖掘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潜在需求,培育大健康、疗养、保险、适老产品等银发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打造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将新时代文化生活融入特色商圈建设。顺应城市漫步潮流,探索利用腾退修缮后的文物建筑、名人故居、会馆博物馆的休闲、社交、消费等功能,盘活闲置的社区公共空间,开发具有图书阅读、文艺鉴赏、团建培训、轻食餐饮等功能的”商旅文体健”多元融合的新型文化消费空间,释放创意空间的市场需求,激发文化消费潜力。
开展”人工智能+”文化+"行动,拓展未来产业、文化产业的应用场景,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性金融、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措施,支持平台企业服务模式创新,提升文化消费便捷性,开发沉浸式演艺、全息互动投影、景区灯光秀等旅游产品,推动零售业的硬设施与软环境双提升,促进文化消费市场的跨区域协同治理,为消费生态的优化升级注入新活力。
原文载于《中国知识产权报》(2025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