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德:以制度和政策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 发布者: 徐崇
  • 创建时间: 2025-10-22
  • 90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展现出强劲韧性和活力。前不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下称《报告》)为此提供了有力的国际印证。《报告》显示,在全球最具创新力经济体排名中,中国提升至全球第10位,稳居36个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之首,2013年以来累计上升25个位次。中国企业在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产出、市场应用三个维度中的卓越表现,成为推动国家创新指数排名上升的关键因素。制度和政策创新在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研发和促进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当前,全球产业链正在经历深刻重构,主要表现为三大趋势:一是地缘政治冲突频发,“脱钩断链”风险上升;二是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结构性不平等加剧,产业链安全问题显现;三是区域经济合作呈现碎片化特征,规则标准不统一,国际合作效能被削弱,外部不确定性前所未有。然而,中国经济能够在变局中开新局,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为59.9%,比“十三五”时期提高11.1个百分点。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丰富人才资源等“四大优势”愈发坚实,充分证明了以制度和政策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发展环境变化既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全球产业链重构为我国企业提供了优化全球布局的机会,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则为加强基础研究、培育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众多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能够积极顺应国内外环境变化的企业,方可敏锐捕捉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数智化转型与产品创新,从而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脱颖而出。对于企业而言,要善用制度与政策创新这一关键抓手,将现有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有效对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以内需扩容为创新成果搭场景。一个规模巨大、层次丰富、持续升级的国内市场,既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试验田”,也是其稳定经营的“压舱石”。企业既是供给侧的产品和技术的创造者,也是需求侧的原材料、设备和技术消费的带动者,在扩大内需战略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我国企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背后,正是“释放内需潜力”政策的精准赋能:一方面,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加大税收和社会保障的调节力度,让中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创造了“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节能减排等领域的项目建设,既直接拉动企业技术改造需求,又通过“乘数效应”撬动更广泛的产业链创新。比如,全国范围内进行的5G基站建设,不仅带动了通信设备企业的技术突破,还催生了工业互联网、数字医疗等新市场。

  以知识产权为创新权益筑堤坝。知识产权是激励企业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基石,也是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产出持续增长的背后,得益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创新。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新课题。例如,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缺乏明确法律界定,数据与算法的权属认定及侵权界定标准尚未完善等,亟需通过立法创新和司法实践探索,建立适应技术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框架。我国应加快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相关立法进程,健全数字经济和开源创新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适度提高侵权行为的法定赔偿上限,完善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同时,构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运营服务体系,畅通创新成果的转化渠道,为企业开展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创新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政府需打造更多政策工具,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基金定向投入、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等,同时配套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措施,助力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以要素供给为企业创新增后劲。研发投入是创新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国企业研发强度持续提高,这离不开制度和政策对要素资源的精准引导。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我国的核心优势之一,将更多的资金资源“投资于人”,不仅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人才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十五五”期间,一方面,应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生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稳定收入预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创新、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与创新人才激励工程,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基础研究与“卡脖子”领域,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增加对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人才、顶尖科学家团队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团队的长期稳定支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后劲。

  以营商环境优化稳就业促增长。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活力就是市场的活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稳就业扩就业的重要主体,其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就业大局和民生福祉。“十五五”时期,应持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十四五”时期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工作的基础上,持续破除垄断和市场壁垒;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通过政策供给,助力企业纾困稳岗、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加快治理部分领域的内卷、无序竞争和市场失序等现象,引导企业转向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高水平竞争,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

  展望“十五五”,我国应继续锐意改革创新,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和系统集成,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势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抢占先机,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创新基础。

      原文载于《中国知识产权报》(2025年10月22日),链接:https://sz.iprchn.com/bz/html/content.html?date=2025-10-22&pageIndex=3&cid=1&articleId=74355aa7-fe20-45b4-a26f-3eb748ee8d24&articleIndex=1&pageId=92396a35-3c7e-4796-90b2-e441b4931e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