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央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致经历了30多年的演进。
从小康之家到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阶段:1979~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小康之家”的现代化目标。随后他提出 “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从1980年到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约人均1000美元),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从2000年到205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阶段:2000~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三阶段:2012~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
从2000年到今天,从中共十五大到十八大,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内涵在不断演进,日益丰满和深刻,大体说来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目标。
首先是定量目标。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小康社会的10个标准广为人知。核心指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按2000年汇率计算),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每千人医生数2.8人等。
关于经济目标,中共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中共十七大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中共十八大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其次是定性目标。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定性目标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全面小康社会的三个挑战
首先,经济质量挑战。我国经济规模排世界第二位,但经济效率和经济质量居于世界中下游。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如果按9%的年均增长率估算,2020年全国大约有50多个地级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5%左右的城镇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左右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没有达到全面小康标准。
其次,生活质量挑战。提高生活质量是“以人民为本”的基本要求。全面小康社会的生活质量标准包括城镇化率和恩格尔系数等。如果按2000~2010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估算,2020年全国大约130多个地级地区的城镇化率低于50%,大约有20多个地级地区的恩格尔系数没有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其三,公共服务挑战。全面小康社会的公共服务标准包括计算机普及率、大学入学率和医疗服务等。如果按3%的年均增长率估算,2020年全国大约190多个地级地区的每千人医生数低于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在未来五年里,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报》 (2016-04-18 第7版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