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国庆:将转化成效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 供稿人:中国科学报
  • 发布者: super user
  • 作者: 徐崇
  • 创建时间: 2016-06-02
  • 868

      “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存在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5月18日,王志刚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事实上,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有复杂且专业的路要走。“成果转化不是简单把技术转化为产品,而是将技术转化为切实的市场需求,并产生经济效益。”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和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陈达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因此,做好成果转化,前提是要有好的技术,后续的生产、管理、推广也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然而,在成果转化中,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并不完全相同。高校强调创新,研究“高大上”,但“转”不出生产力;企业重视市场效益,强调“接地气”,但往往创新不足。如何统筹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需求是成果转化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障碍,王志刚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就企业来讲,一个企业不一定认识得到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来使企业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客观上讲,企业能不能带动得了高校、科研机构包括其他一些社会组织,包括带动金融、投资其他的一些机构,真正实现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目前看还有一些难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霍国庆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中小微企业在承接成果转移转化时存在几大问题。第一,往往受功利化思维的影响,首要关注的是生存需求和快速盈利,承接成果转化的需求并非是第一需求;第二,小微企业往往不具备接受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和平台;第三,中小企业缺少资源,对接成果转化热情有余,但是实力不足。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都给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带来不利影响。

       从高校和科研机构角度来说,长期以来,论文是评价考核的主要指标,换言之,原来对转化的要求不是太明确,且转化之后的收益和对科技人员工作考评的权重仍然不够。

       事实上,今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鼓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五项措施中,就提出了“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研发机构和高校绩效考评”的举措。尽管已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此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但总体来看,科研人员还在期待具体政策的完善、细化以及考核风向标的转变。

       “科研项目管理体制需要改一改,可采用延后评价的方式,在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和取得产业化成果后,再综合做出评价,而不是唯‘SCI’论。”霍国庆说,只有真正将转化成效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才能真正促使研究“接地气”,才能使成果转化成为创新创业的“有源之水”。

--节选自:张荐辕《从一种创新到另一种创新》,《中国科学报》201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