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创新的社会文化分析——斯德哥尔摩商学院房晓辉教授做客“公管大讲堂”

  • 发布者: 韩彬
  • 作者: 李维维
  • 创建时间: 2018-07-20
  • 1836

        7月19日上午,瑞典斯德哥尔摩商学院房晓辉教授莅临“公管大讲堂”,为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学子开展“瑞典创新的社会文化分析”的主题讲座。房晓辉教授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商学院新兴市场跨文化研究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多年从事国际跨文化管理和国际商务研究,担任《组织管理研究》、《国际跨文化管理杂志》、《国际商务评论》编委工作。房晓辉教授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与北欧在政治经济、科技创新、教育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本次“瑞典创新的社会文化分析”讲座,源于房晓辉教授多年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积累。他从东西方文化的视角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瑞典的创新文化,以及对我国未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建议。

        房晓辉教授首先从中国百余年的学习史出发,梳理了中国对外学习的几个阶段,尤其是1949年至1978年学习前苏联和1979年至2008年学习美国这两个阶段,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整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009年之后,中国向全世界学习,逐渐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独占鳌头。然而涉入无人区的中国企业界和科学界,正在面临着寻找正确研究方向的困境,因此,学习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的创新模式,能够帮助中国走出困境。

 

        房晓辉教授对比了中国、美国、德国、以色列和瑞典这五个国家的创新模式,指出中国是政府驱动型创新模式,擅长集中资源打大仗,政府在科技创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美国是华尔街驱动型创新模式,创新的商业化体系十分成熟,尤其以风险投资基金为代表,因此更偏好创新的短期收益;德国是产业驱动型创新模式,崇拜产业精英,追求工匠精神;以色列是“先军”创新模式,以军事创新带动全国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生存驱动型的创新模式。房晓辉教授重点提出,瑞典的创新模式是人性驱动的创新,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瑞典的创新文化强调全面和专注,这种创新文化与其生存环境有很大联系。

        房晓辉教授从四个维度讲解了北欧创新模式背后的文化。首先是北欧生态。瑞典等国家所处的高纬度,形成了独特的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这种生态环境塑造了瑞典创新文化中“人定顺天,静夜钻研,计划第一,疯狂传奇”的特点。其次是维京传统。北欧作为维京海盗的诞生地,维京人勇于开拓海洋,热衷国际贸易的传统得到了传承,形成了瑞典人“全球视野,海外集结,招贤纳士,终身好学”的文化特点。再次是乡土情怀。瑞典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低调,即使瑞典人均拥有的跨国公司冠绝全球,但是瑞典却很少宣传自己。房晓辉教授以英格丽·褒曼为例,描述了瑞典人“远离中心,自然朴实,低调做人,扎实做事”的特征。最后是福利社会。瑞典作为典型的北欧高福利国家,政府几乎包揽了公民从出生到死亡的大部分开销,极大程度上保障了人人平等,政府的高福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瑞典人敢说敢做的个性,以及不过分追求物质,强调社会共同富裕的民族特性。

        报告结束之后,房晓辉教授与公管学院的学子们进行亲切交流。房晓辉教授指出,瑞典的创新文化更偏向于主动式的创新,而不是政府过度干预的被动式创新。他从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发,提出人性驱动是抓住人的兴趣点,激励他们做到最好,只有做到人性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房晓辉教授希望中国未来的创新政策能够吸引全球的人才,譬如给予诺贝尔奖得主等世界知名科学家更多的优待,让他们投身中国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去。

        会后,参与本次活动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生动有趣的讲座,既能开拓视野,又能有所启发,对大家日后的研究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