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新兴产业全球创新网络形成机制、演进特征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71810107004)进展交流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第四会议室成功举办。
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云教授主持会议,项目组骨干成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立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吴金希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梁正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郭颖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叶选挺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张古鹏副教授、张晶晶副教授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部分博士后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刘云教授从项目研究主要任务、拟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国内外相关主题的研究进展、创新全球化呈现的新特征和新趋势以及新形势下中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风险因素与治理体系等方面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各子课题形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刘云教授指出,当初项目提出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是,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美国对华贸易战、科技战越演越烈,对中国创新全球化带来严峻挑战,导致全球创新网络面临不确定性加大,同时,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全球公共卫生合作与治理提出了紧迫需求。如何保持全球创新网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持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正常秩序,坚持多边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全球创新合作和创新治理,有效提升中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势和影响力,做好全球创新网络的风险识别、预测与防范,是当下学术界亟待探讨的问题。
清华大学刘立教授、吴金希教授、梁正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郭颖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叶选挺教授,中科院大学张晶晶副教授、张古鹏副教授等分别就各自负责的子课题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学界应该重新定义并聚焦新兴产业全球创新网络的概念和内涵以及治理架构,我国应当在新兴产业全球创新网络的整体建构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制定以我为主的战略性科技计划,将新兴产业全球创新网络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证、微观与宏观问题结合起来。此外,在关于新兴产业全球创新网络的研究中,应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和“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到项目研究中,分析中国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将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强化对产业、人才、科学技术等各领域的理论研究。与会专家同时指出,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相关研究可将人工智能、3D打印、5G、及“碳达峰”、“碳中和”、新冠疫苗研制等纳入研究对象,并积极拓展研究合作网络,继续深化同曼彻斯特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等国外高校学者的合作,深化涉外的产学研交流及成果转化。
刘云教授在会议总结中对各位专家所做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刘云教授指出,项目下一步应当从全球创新网络的历史演化情况和影响因素、特别是近期全球化环境巨变对全球创新网络的影响在以及新形势下全球创新网络的理论建构等不同层面,继续深化对新兴产业全球创新网络的研究,并对照任务书要求完成课题的各项任务指标,通过多种形式更好地实现研究成果与国家战略需求的有机结合。
会议现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