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治理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精彩回放

  • 供稿人:文:张孟亚 图:杨天鹏
  • 发布者: 徐崇
  • 创建时间: 2018-12-31
  • 2619

 2018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治理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隆重召开。论坛的主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创新发展”,通过主旨演讲和专题对话的形式,来自全国高校、企事业单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160余位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交流探讨、智慧分享,共谋创新发展。

 首先是大会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海燕主持。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海燕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以“数字转型与社会创新的政策思考”为题,分析了社会创新发展面临中国现代化强国目标牵引、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全球城市中心化趋势加速、知识经济数字转型加速的四大挑战,使得社会创新发展需要从政策、动力、理念三方面进行转变,继而提出着力把握创新驱动数字转型机遇、以数字转型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促进社会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穆荣平作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永恒围绕“规划与现代国家治理”,提出市场条件下市场失灵的存在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条件,而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同时存在又催生了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因而整个现代治理中需要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国家发展规划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与国家治理密不可分。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永恒作主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着力于中国实验主义创新治理模式,对创新试点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种试点实践的异同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他提出这三种试点模式均是政府创新治理职能重塑、“央—地”府际关系的密切互动、试点—筛选—扩散”的全过程、创新主体间创新网络建构的过程,同时这三种模式在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扩散方式、政府职能、府际互动中存在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实验主义治理模式是吸收政策经验的最佳途径和推广的最佳政策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作主旨演讲

 中国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宋大伟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要做到紧紧抓住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赢的新发展理念、构建适应保障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科技服务业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发展、打造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示范引领高地、始终把高度重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放在首位、继续深化教育、推动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等,这八个方面相辅相成,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宋大伟作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讲述了现代科学与技术文明的起源,指出了现代转型时期中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与环境关系中不平衡,科学发现密集的高峰期已过,科学发展面临停滞发展的现状,并对中国的数字化是否能够成功实现进行了探讨。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作主旨演讲

 随后,是“公共管理理论前沿及新科技革命对公共治理带来的挑战”主题对话环节,与会专家在充分探讨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路线,结合当代新技术革命带来人工智能和生物合成学的飞速发展的现状,对新科技革命下实现高效社会治理进行阐述。该环节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云主持。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云主持专题对话环节

 长安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院长刘兰剑围绕“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线索与实施状况”,对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对国内外政府绩效管理的实施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在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普遍存在各部门指标千篇一律、公民评议效度差、评价指标不科学、内部评议走过场、评价结果不公开、评价与绩效改善相分离等问题,并指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雏形具备,但规范化和科学化尚需时日。

长安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院长刘兰剑作专题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总结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提出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制基本与21世纪同步、社会变化远大于理论进步的现状。具体而言,中国情景下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前沿问题集中在整体政府中国化、公共治理精准化、社会管理参与化、政策主体多元化以及研究方法实证化等五个方面。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作专题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危怀安提出公共管理跨学科、多学科、综合性与应用性的研究领域,是公共行政学与管理学混合生长而成的一门交叉学科、综合性应用学科。在研究方法选择上,既关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又要重视吸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相关方法,同时他还提出公共管理研究应该追求关注中国问题、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逻辑科学化、研究评价公认化、研究贡献国际化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危怀安作专题报告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梁正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社会治理中就业、安全、公平、伦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治理应该实现对人工智能的研发领域提供有效支持、营造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制环境与产业生态、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环境来取得促进创新与控制风险的动态平衡。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梁正教授作专题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溦教授以“新科技革命下的城市治理:变革与挑战”为题,分析对人类需求的新变化对新科技革命的驱动作用和新科技革命中新思维范式出现。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详细地阐述了新技术革命对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交通出行、基础民生、城市安全、环境保护、政务服务和医疗卫生的影响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孟溦教授作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云立足于基因编辑引发的伦理问题,回顾了合成生物学发展历程,着重强调了合成生物学引发的伦理和安全风险问题,总结了目前合成生物学的治理机制,并对规范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云作专题报告

       穆荣平在论坛总结时强调科技革命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密切联系,他既肯定了各位专家学者在公共治理与科技管理中的有益尝试,又对新技术革命下公共治理的未来图景进行了展望。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穆荣平作论坛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