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教峰:新一代人工智能给国家治理带来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开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特征,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国际...
  • 马一德:年轻人要敢于为科研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近年来,中国科研人员的基本功大幅度提升,他们更加成熟,更加自信,也更加开放。他们的精神面貌是新中国知识分子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眼神、答辩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展现出开放包容、追求学术自由、追求科研成果落地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愿望。他们是崭新的一代,通过他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科技正在自强自立。”
    
    本届评委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教授在第二届全国博...
  • 马一德: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加强调党的领导、更加彰显法治思维、更加突出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对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陈凯华、马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9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将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持续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可以说,形成开放创新生态是新形势下释放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潜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
  • 宋河发:更高水平、更规范的科研人员薪酬制度呼之欲出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会议强调,薪酬分配要向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向从事基础学科教学和基础前沿研究、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
  • 陈凯华 蔺洁: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经费投入、项目组织、环境保障四个方面加快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制度体系,为推...
  • 罗先觉:完善地方数据立法,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在数字中国建设中,数据权益的保护、数据利用的规范、数据安全的维护等,都离不开数据立法的保障。当前,国家层面数据立法侧重于数据安全与保护,而地方数据立法所涉领域更加广泛,既有综合类、促进发展类立法,也有行业性数据立法。然而,...
  • 马一德: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今年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近期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的进展和成效。只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才能增...
  • 陈凯华,张超:加快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
    数字技术能够赋能治理主体高效互动、治理决策过程科学、治理任务完成智能和治理领域管理精细,从而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 潘教峰:教育、科技与人才:内在逻辑与因果关系
    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更加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全局性意义。
    第二,要认识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及三者放在一起的内在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