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一德:释放数字文化消费潜力
    数字文化消费具备传播迅捷、寓教于乐、互动性强、绿色环保等特点,有望成为引领新消费的主引擎,牵引国内市场持续回暖。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文娱支出同比大幅增长41.8%,其中,新业态营收占比超过40%,数字出版、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文娱平台、多媒体游戏动漫实现营收的同比增速分别达22.7%、19.5%、19.0%和18.9...
  • 马一德:构建知识产权学科和人才培养新体系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保障和促进创新的基础性制度,经济高质量发展需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为支撑。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土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必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升级完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
  • 马一德:跨越专利转化“最后一公里”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从提升专利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方面发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堵点,优化市场服务,培育良好生态,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方案》确立了未来几年我国促进专利转化运用的总体目标、推进规划、重点举措和实施保障,为专利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提供了制...
  • 马一德:以知识产权制度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深度融合在了一起。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
    文化影响力,是我国在新的国际关系结...
  • 潘教峰:新一代人工智能给国家治理带来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开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特征,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国际...
  • 马一德:年轻人要敢于为科研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近年来,中国科研人员的基本功大幅度提升,他们更加成熟,更加自信,也更加开放。他们的精神面貌是新中国知识分子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眼神、答辩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展现出开放包容、追求学术自由、追求科研成果落地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愿望。他们是崭新的一代,通过他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科技正在自强自立。”
    
    本届评委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教授在第二届全国博...
  • 马一德: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加强调党的领导、更加彰显法治思维、更加突出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对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陈凯华、马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9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将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持续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可以说,形成开放创新生态是新形势下释放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潜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
  • 宋河发:更高水平、更规范的科研人员薪酬制度呼之欲出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会议强调,薪酬分配要向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向从事基础学科教学和基础前沿研究、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
  • 陈凯华 蔺洁: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经费投入、项目组织、环境保障四个方面加快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制度体系,为推...